为提升师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紧跟国内外心理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热点问题,我校心理学院在近期筹划开展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坛”系列讲座。目前,论坛已组织两期,分别邀请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副教授、《心理学报》副主编蔡华俭先生,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院长但菲教授,在心理楼823会议室做学术报告。
蔡华俭教授进行了题为“理解中国的区域文化差异及其根源”的学术报告。他以朱滢教授的一则科学简评《检验水稻理论是中国心理学家一个任务》作为引入点,生动形象地向在座师生描述了中国南北地域差异研究现存的矛盾和方法性缺陷。蔡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地域差异更多地表现为东西差异而不是南北差异。基于这些发现,蔡教授补充道,不同于西方“一刀切”式的文化二元性划分,中国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可以相对独立并具有情境依赖性。因此,研究地域文化差异应采用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视角,在理论选择与操作测量上更应考虑到中国实际,不能简单的套用西方理论。

但菲教授就“中国学前教育如何应对少子化时代挑战”进行了学术报告。但菲教授指出,2010年至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理论创新、事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然而,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结构变化,“少子化”这一时代和社会问题对学前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幼儿园和在园幼儿人数减少,师资结构失衡,教育质量不均衡等。她强调,应对这些挑战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学前教育领域需在这一过程中找准定位,未雨绸缪,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位教授的报告丰富了师生对文化心理学的了解,拓宽了有关“少子化”背景下中国学前教育挑战与机遇的学术视野,为心理学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探索永无止境,学术交流助力科研创新。接下来,我校心理学院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来学院交流报告,增进师生对前沿研究的理解,促进我院学科建设工作。
文字:郑琬迪、杨澜星、高学玲
编辑:田野
审核:蒋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