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频广播
精彩视频[更多]
近期热点

我校召开人文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座谈​

发布时间:2025-09-24 文章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9月22日,我校人文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座谈会在主楼301会议室顺利召开。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丽军,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周保欣,校党委书记刘宏,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学昕等出席座谈会。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相关学院科研副院长及中青年学术骨干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副校长宁芳主持。

会上,张学昕首先对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作为东北首家人文高等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为核心目标,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外语、马克思主义、影视与艺术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多场高端学术讲座,聘请哈佛大学、罗格斯大学、京都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专家开展合作交流,并联合黑龙江作家协会等机构整合作家创作群体与研究力量,在东北三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学术影响,为我校人文学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成为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张丽军、周保欣两位专家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为参会教师带来干货满满的指导。张丽军教授提出“双线作战”科研理念,强调学者需兼顾“长线研究”与“短线响应”:一方面要深耕核心研究领域,打造鲜明学术形象,形成在学术界的独特辨识度;另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学术热点与国家需求,将热点转化为研究契机,实现短文章与长研究的相互促进。在项目申报上,他分享了打磨申请书的关键技巧——需清晰呈现研究前沿、逻辑层次与创新亮点,主动与评审专家通过文本“对话”。教学方面,他主张将科研思考融入课堂,以“打动人心”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例如通过萧红作品中“女性突围”的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与人生,让课堂成为传递学术热情与思想力量的平台。周保欣教授则从“对接国家战略”“构建个人科研体系”“推动跨学科研究”三个维度展开分享。他指出,学术研究需具备“翻译能力”,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学术问题,如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学研究相结合,探索中国话语的本土性与国际传播路径。在个人科研体系建设上,他建议以国家项目为核心,将项目章节按论文标准打磨,通过论文发表、转载、获奖形成良性循环,为学术影响力提升奠定基础。针对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瓶颈,他倡导跨学科突破,以自身为例,通过引入地理学视角研究文学,形成了独特研究风格,为参会教师提供了跨领域创新的实践思路。

文学院徐大威、影视艺术学院左亚男、外国语学院梁洪琦、历史文化学院丁亮、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东山等青年教师骨干代表先后发言。他们结合自身在学术研究、教学创新与职业发展中的实际经历,分享了在课题申报、跨学科研究、教学与科研平衡等方面的思考与困惑,同时表达了对提升学术能力、参与团队协作的迫切需求,展现出新时代青年教师对学术追求的执着与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校党委书记刘宏为张丽军、周保欣颁发校外特聘专家证书,为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伯冉、武兆雨、李梓铭颁发任职证书,并作总结讲话。

刘宏高度肯定了人文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成果,强调其作为我校人文学科“新引擎”的重要作用,对两位专家表示敬意,对青年教师取得的成绩表示鼓励。刘宏指出,我校的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基石。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所承载的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将持续通过“辽师学者”人才项目,为人文社科学者提供有力支持。结合学校人文学科的发展需求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特点,刘宏提出了四点明确的期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战略需求中汲取研究灵感,立足中国实际开展学术探索,强化文化自主性;二是关心学校学科建设,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学校发展、辽宁振兴和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为建设东北地区人文社科高地贡献力量;三是充分利用高研院平台,建立跨学科视野,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在交流中扩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四是创新研究方法,树立数字人文理念,探索人文学科新的生长点,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我校人文学科教师搭建了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桥梁,更明确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未来,学校将以人文高等研究院为依托,持续推动多学科融合创新,为中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助力人文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日本北陆大学代表团一行访问我校
下一条:“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