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频广播
精彩视频[更多]
近期热点

“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23 文章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浏览次数:[]

9月20日,由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红山文化文明化进程研究、牛河梁遗址保护、文明视野下的红山文化国际合作与研究”为主题,分开幕式、主旨报告、学术研讨、闭幕式四个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韩国高丽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三十余家科研机构及海内外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我校科研处副处长邓志超主持。

开幕式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徐昭峰教授代表学校向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长期以来支持学校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徐昭峰副书记详细介绍了我校的校史校情、办学特色以及考古学专业的特点与优势。他指出,红山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推动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化研究,对我校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考古学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研究员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宝玉研究馆员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昭峰教授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先生共同为“考古科技检测与文物保护实验室”揭牌。

随后进行的主旨报告分两场进行,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邓聪教授主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先生、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余西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赵春青教授分别作了“圣都记忆”“牛河梁遗址群的分期、年代与社会”“红山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主旨报告。第二场主旨报告由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赵志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邓聪教授分别作了“从小珠山遗址浮选结果谈东北亚地区农业传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红山文化研究新认识”“红山玉器制作尖端科技”主旨报告。大会主旨报告,聚焦于红山文化的新发现、分期年代以及与周围文明的关系,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学术研讨分三组进行,每组分两场。第一组第一场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任瑞波教授主持,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张爱冰教授评议。中央民族大学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魏坚教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张爱冰教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任瑞波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熊增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执行院长贾鑫教授分别以“庙子沟文化筒形罐的来源与去向”“古国时代江淮之间的文化变迁”“从分立到一体: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整合研究”“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人像研究”“红山文化兴衰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为题进行学术报告。第一组第二场由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熊增珑教授主持,山西大学李君教授评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怀石副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江涛助理研究员、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崔天兴副教授与洛阳考古院任广副研究馆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高云逸老师、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丹阳博士分别以“辽宁朝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发现与认识”“巴林右旗脑特盖新石器时代聚落调查发现及初步认识”“宜阳苏羊遗址出土玉兽首及其相关问题分析”“赤峰红山后遗址第二住地出土遗存再考察”“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新石器时代骨制吹奏类管乐研究”为题进行学术报告。本组研讨以红山文化新发现为主,并结合与周围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展开探究,同时对于玉器及乐器做个案分析。

第二组第一场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杨益民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王辉教授评议。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杨益民教授、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赵永生教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研究员与辽宁大学历史学部张星德教授、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马海玉副教授、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白满达副教授、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曾丽老师分别以“陶器有机残留物分析与文明起源”“中国史前跪坐行为历史源流与文化传播研究”“表里山河:辽河与长江之间的远古文化交流”“红山文化与五帝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骨镞研究”“玉器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为题进行学术报告。第二组第二场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赵永生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黄可佳教授评议。朝阳博物馆李靖副研究馆员、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野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贾文彪老师、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科带头人华玉冰教授及关昊博士、辽宁师范大学逄馥璐博士分别以“朝阳市博物馆藏红山玉器综述”“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积石墓类型辨析”“论牛河梁积石冢的源流和性质”“苏秉琦以红山文化研究为核心的中国国家起源理论”“辽宁师范大学辽海博物馆藏石雕人像及相关问题研究”为题作报告。本组学术研讨将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有机结合,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增添新证。

第三组第一场由呼伦贝尔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白劲松研究馆员主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研究员评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燕明研究员、俄罗斯籍研究员Irina Zhushchikhovskaya、呼伦贝尔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白劲松研究馆员、郑州轻工业大学杨远教授、牛河梁遗址管理处张雪处长分别以“跨越时空的文明比较——以红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祭祀遗存为例”“The Neolithic Epoch of the Southern Russian Far Eas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呼伦贝尔地区细石器与红山文化细石器的比较研究”“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人形陶塑比较研究”“牛河梁大遗址保护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启示”为题进行学术研讨。第三组第二场由郑州轻工业大学杨远教授主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成璟瑭教授评议。辽宁省葫芦岛市博物馆张大鹏副馆长、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益超研究员与郑毓涵助理馆员、韩国高丽大学金象晕老师、辽宁大学陈奕妍博士、辽宁师范大学许瑞祺博士分别以“改革开放以来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研究综述”“山东地区的旧新过渡遗存”“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郁郁乎文哉!——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牛河梁遗存解读”“神权构建与社会整合:红山文化晚期文明演进模式的思考”为题进行报告。本组研讨以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为基础,从中华文明的视角展开综合研究,同时对红山文化的大遗址保护展开探讨,为周边考古学遗址保护提供了范式。

闭幕式由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智国主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任瑞波教授作会议总结。最后,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昭峰教授代表主办方作闭幕大会致辞。他指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本次论坛的举办,旨在深度挖掘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贡献,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本次论坛是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的一次系统总结,成果荟萃,也是对相关领域前沿探索的集中展示,更是新时代学人对深化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进程研究新征程的展望与启航,辽宁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精神,深化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携手共进,推动相关学科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本次研讨会由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学院承办,是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盛会,主题鲜明聚焦,内容扎实厚重。各位专家、学者以深厚的学术情怀,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专题报告与深度分享。这不仅是一次“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学术交流,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时代使命,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次鲜活实践。


文字:贾文彪、胡毓昕

编辑:高云

审核:杨智国、徐学琳

上一条:我校召开人文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座谈​
下一条:我校承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展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