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上午,我校中国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在黄河路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多功能厅举行,校长罗文波,副校长、中国史学科带头人李玉君,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狄乾斌,历史文化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国史学科教师代表等参会,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山东大学徐俊教授、北京大学朱玉麒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游自勇教授、北京大学史睿副研究馆员等七位知名专家学者,也应邀莅临指导并参与座谈。会议由狄乾斌主持。
罗文波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我校中国史学科自1974年创设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砥砺深耕,已形成“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鲜明学术特色,成为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支柱学科之一。值此学科提质升级的关键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中国史学科的发展把脉定向、建言献策,推动学科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切实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国家战略,为新时代区域发展培育更多“国之大者”型史学人才。
李玉君从学科根基溯源、师资梯队培育、科研创新突破、人才培养体系、智库服务功能、未来发展方向六大维度系统系统汇报学科建设成果。
与会专家学者听取汇报后,展开充分讨论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我校中国史学科领军人才卓越、学科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各位专家学者建议,学科建设应聚焦三个“进一步”——打造“新文科”育人范式;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转化,构建“经世致用”的智库体系;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合作,提升学科全球影响力。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辽沈地域优势,系统开展东北边疆史料挖掘整理等特色研究,形成具有全国标识度的学术成果集群。同时,学校也应给予政策倾斜,全方位保障中国史学科高质量发展。
狄乾斌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开放协同”的奋进路径,为中国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及历史文化学院将认真听取并深刻领会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国史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
本次研讨会立足“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既体现了学校对标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政治站位,又彰显了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使命担当,必将成为我校中国史学科迈向新高度的重要里程碑。

文字:崔泽枫
编辑:高 云
审核:杨智国、徐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