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与我校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抗战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山湖校区成功召开。来自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福建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和我校等2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创新、实践价值及当代启示等展开深入交流。

副校长李玉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辽宁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向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玉君在致辞中强调,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辽宁师范大学始终秉持“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大连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其工人运动史与革命史为史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历史场域。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
左玉河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是新时代历史理论工作者深耕抗战时期历史资源、服务民族复兴伟业的学术实践。他希望学界同仁坚守唯物史观方法论,通过体系化梳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的演进脉络,构建多维阐释框架,彰显新时代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与学术担当。
刘向军在致辞中表示,在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此次研讨会在大连举办具有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抗战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厚重的学理支撑,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期待与会学者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贡献力量。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伟民主持。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把增强研究员主持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周文玖教授、山东大学陈峰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林建华教授、淮北师范大学李勇教授、阜阳师范大学于文善教授等六位学者,从史学理论传承、方法论创新、区域史研究等维度展开精彩阐述。
主旨演讲后,会议设置的“社会形态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区域发展”“国统区史学互动”三大分论坛呈现三大亮点。其一,史料考据与理论建构并重,既有红色文献的深度考证,亦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路径的学理升华;其二,区域实践与全局规律交融,既关注延安、重庆等典型区域的历史实践,又提炼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发展规律;其三,跨学科对话催生新知,历史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的深度碰撞,彰显出学术创新的勃勃生机。
此次学术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校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更通过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为新时代史学研究注入活力,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史学研究者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

文字:吴东铭
编辑:高云
审核:李伟民、杨智国